网上配资114
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,曾经外资品牌垄断市场,放眼望去都是进口品牌,中国企业举步维艰。然而,却有一个中国品牌在短短十余年间,从零起步迅速崛起,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跟跑到领跑的惊人蜕变,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国产医疗企业逆袭传奇。
这就是在2022年登陆科创板,享有“高端医学影像第一股”的联影医疗,为全球用户提供覆盖预防、诊断、治疗、康复全过程创新解决方案,上市当天股价涨超70%,市值也一度超过1500亿。但过了3年,如今的联影是否真的实现了当初要做高端医疗器械“价格屠夫”的愿景,真正成了该领域的“华为”?
从零起步,坚定自主创新路
14年前的2011年,联影在上海正式成立。彼时,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市场几乎被GE医疗、飞利浦医疗、西门子医疗等外资巨头垄断,国内顶尖三甲医院中鲜见中国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。联影董事长薛敏深知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,他为联影定下了“必须全线覆盖、自主研发;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;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水准”的原则。
在简陋的办公室内,初创团队怀揣着打造“业界前所未有”产品的雄心,立下“军令状”:没有两个以上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”的技术亮点,单个项目就不立项。例如,在研发国产首台一体化PET/MR设备时,面对全球能成功研发整机系统的厂家不到三家的高难度,团队在薛敏的高标准要求下,不放过一丝风险,精益求精,最终于2018年使设备正式获批。
网上配资114
前瞻创新,多走一步致胜
成立之时的联影就坚持“两条腿走路”,除了开发当前市场主流产品,还针对行业未来5至8年的技术做前瞻布局。2016年,当同类产品的分子影像设备时间分辨率处于300至400皮秒量级时,联影就着手将皮秒数提升到200以内的研发,这意味着难度的指数级增长。经过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多年的不懈努力,2023年2月,联影医疗发布新一代PET/CT,首次将分子影像设备时间分辨率提升到200皮秒以内。
此外,联影还推出了世界首款Total - body PET - CT“探索者”,能在19秒内完成全身扫描,图像分辨率提高2倍;全球首台“方舱CT”,10天研制成功并投入抗疫一线;世界首创全身临床超高场磁共振uMR Jupiter 5T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产品。
产学研医携手,共破信任危机
曾经,国产医疗设备深陷“信任危机”。一些医院更倾向于进口设备,甚至政府招标文件中也有“只采购原装进口设备”的规定。但时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等向联影抛来了橄榄枝,解放军总医院、瑞金医院等也率先为国产设备打开大门。
在合作中,联影的设备经受住了各种严苛考验,无论是国际“标准题”还是“加试题”都能应对自如,医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当天解决。一次,上海市胸科医院的一台进口设备意外故障,联影设备在4个月内承担起日近300例的极限工作量,顺利完成任务,进一步打消了大家的疑虑。
不过,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,产学研医融合创新机制不断完善,以患者为中心,医生从临床需求提出科学问题,企业运用前沿技术研发国际领先医疗设备。例如,“探索者计划”由上海市科委与联影联合设立,鼓励产业界、科研界共同攻关。
全球布局,中国智造出海
除了立足国内,联影还积极拓展全球市场,在北美、中东、欧洲、亚太等地区成立海外区域总部,建立超30个区域总部、销售平台和分/子公司。其产品进驻美国、日本、意大利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,服务超13700家医疗机构。
2023年初,一艘“中国红”的货轮将联影研制的世界首款75厘米超大孔径磁共振设备运往意大利,闯进欧、美、日等高端市场,实现了中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“零”的突破。联影美国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弘棣表示,要用创新力打破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“廉价低端”的刻板印象。联影还与耶鲁大学、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全球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达成合作,让中国智造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。
3年前正值新冠疫情肆虐,联影登陆A股可谓春风得意,受尽资本“恩宠”,直接创下科创板第三大IPO纪录。凭借国产替代者等政策红利,核心业务野蛮增长,2023年营收突破114.1亿元,但此后的2024年营收下滑到103亿元,同比下降9.73%;净利润12.62亿元,同比暴跌36%,资本也在这时候纷纷弃之不顾,不再有往日的“眷顾”。
失去资本的大热力捧网上配资114,联影的发展似乎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阶段。虽然它的逆袭,为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树立了榜样,更让民族品牌在全球高端医疗市场拥有了话语权,但随着国产替代者红利消退与高端技术攻坚瓶颈显现,能否通过7T MRI、手术机器人等颠覆性产品打破国际垄断,也将成为联影翻盘的关键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